致力传承,助力脱贫——景德镇陶瓷大学2020非遗回访纪实
作者:潘小勇 编辑:继续教育学院 发布时间:2020-09-06 点击:

(景德镇陶瓷大学 潘小勇)2019年是我校承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的第四个年头,在总结多年办学经验和采纳学员回访反馈的建议的基础上,我校不断地调整培训方向和培训课程,以其达到最满意的办学效果。

2019年,我校在学员的遴选上,不单一地侧重学员的技能,还关注学员在响应和支持国家扶贫方面所做的贡献,同时也招募个别在陶瓷非遗项目传承中具有突出营销能力的学员。丰富了学员的能力层次,充实了学员队伍水平。本次我校回访工作也将紧扣传承和扶贫两大主题展开。

8月,回访启航,坐标江苏宜兴和浙江龙泉,回访2019年非遗研培班3位学员——詹黎明、周志军和谢李校。

第一站到达江苏宜兴。宜兴紫砂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是中国特有的手工制造陶土工艺品,艺术性和实用性完美结合,民间有人间珠宝何足取,宜兴紫砂最要得的说法,足见其珍贵。

到达宜兴后,我们直奔学员工作室,和两位学员面对面交流,倾听学员对我们培训的收获、意见和建议。两位学员周志军和詹黎明表示,在学校培训期间,理论知识有了很大的提升。因为都是学手艺出身,从拜师学艺到从艺至今,一直注重的是手艺的锤炼,忽视了理论学习,通过在景德镇陶瓷大学一个月的专业学习,既丰富了理论知识,也提高了制作技艺,同时开拓了眼界和思维。

1:宜兴座谈

学员詹黎明是江苏省技能大赛高技能人才摇篮奖获得者,从事“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20年。在这20个年头里,他不忘初心,牢记师傅的教诲,在做好传承的同时,长期坚持专研紫砂壶的设计和制作,自身技艺稳步提升并多次获得各种奖项。在国家提出“技能扶贫”时,他积极响应政府号召,面向当地招收了一批积极向上的贫困青年进入他的工作室,把所学习和领悟到的技艺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们。通过这种方式,既做好了非遗传承,让“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这个古老的非遗项目得到了更多人的传承,又给予他们创业就业的渠道,帮助他们脱贫致富。很多有志青年学成离开,又有很多有志青年进入他的工作室,詹黎明一直在重复着这件事,一直坚持至今。

2:詹黎明指导徒弟创作现场

回访过程,詹黎明带领我们参观了其师傅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鲍志强工作室。在紫砂壶制作工艺生产流程模型前,给我们详细介绍了紫砂壶的制作工艺和紫砂壶的鉴赏。在鲍志强师徒展展厅,詹黎明给我们逐个介绍了他们师徒展出作品的工艺、特色和寓意。最后介绍了他的作品,他说,我的这几个作品是我参加培训后创作的,得到了师傅和师兄们的肯定,也获得了好几个奖项,这是我在学校参加非遗培训的最大收获。

3:参观鲍志强大师工作室师徒作品展

最后我们针对研培课程设置进行了座谈,詹黎明表示,参观考察是他最喜欢的课程内容,建议适当增加占比。他告诉我们,通过考察项目,看到了很多平时看不到的器物,开拓了眼界,也激发了思维,推动了设计的创新。在考察中看到喜欢的实物,他会全方位的拍摄下来,用作自己设计的参考。单阏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第一眼看到这个器物原型的时候,我眼前一亮,觉得这就是我要表达的东西。当时看了很长时间,也拍了很多角度的照片,返回后查阅了大量关于这个器物的资料,进行了几十次不厌其烦的创作和修改,最后成型。”说到这里的时候该学员显得有些激动起来。“这个作品是我学习的最大收获,先后获得江苏省工艺美术“艺博杯”陶艺创新作品展暨陶艺论文评比作品类银奖和第一届宜兴市弘陶杯陶艺作品大赛金奖。可以说,没有在陶大的学习,没有我今天的这个荣誉。”

4:詹黎明介绍创作心得

学员周志军和夫人孙明霞分别是我们非遗班17年和19年的学员,15年前他们夫妻一起创办了紫砂缘陶坊。周志军专业从事紫砂壶型的设计与制作,具有扎实的造型基本功,对陶瓷造型艺术有着深入的研究,自从业以来,接触大量的名人名作及经典作品,从中也汲取到宝贵营养,对传统产品理解颇深,在此基础上使自己的创作能力不断提高,工艺技法更趋完美,所做作品形神俱备,端庄稳重,并多次获奖,作品深受广大紫砂艺术爱好者青睐。

5:周志军夫妻创作现场

当我们回访人员到达周志军紫砂缘陶坊工作室时,他们夫妻正全神贯注地投入在紫砂壶的创作中。“我们夫妻俩,平时主要在工作室进行创作,经常会相互交流创作和学习心得,可以说是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现在生活节奏比以前慢了很多,之前除了自己做设计创作,还带了几个徒弟,将我们通过学习和实践总结的知识和经验传授给他们,通过多年的学习和锻炼,现在徒弟们都出师独立门户,既解决了就业,也在传承“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这一国家非遗项目,这也算是对国家的一种贡献吧。”周志军如是说。虽然他们现在没有带徒弟了,但是心里却一直牵挂着贫困的群众,每年夫妻俩都会做一些公益和慈善,为国家公益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对于我们的课程设置,周志军是这样评价的:“理论学习是对我们知识的一个很大的补充,专家和教授讲授的课程内容丰富,讲课深入浅出,贴合实际,课堂上教授们都很风趣幽默,让原本枯燥的理论变得易懂而且很出彩。我们这些没有什么理论基础的学员也基本能够理解掌握,并且还听得很投入。课后我们会就课程内容同学之间进行交流,遇到问题还会多次向授课专家请教,老师们也愿意和我们交流。”

6:周志军介绍创作心得

最后,周志军带领我们来到他的作品展示区,整个展示区满满地陈列着他们夫妻俩人的获奖作品和证书,像是在向每一位来访者述说着紫砂人的春华秋实,也在述说着他们的坚守和创新。他说:“宜兴紫砂壶的造型采用纯手工的拍打镶接技法制作的,这种成型工艺与世界各地陶器成型方法都不相同。培训结束后,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陶瓷经典器型如何用紫砂表现,如何将老师讲授的设计理念转变成实物,景德镇的技法有哪些可以对紫砂进行有益补充。就是因为带着思想去创作,才有了更多创新的可能。”

第二站,浙江龙泉,回访谢李校。谢李校是2019非遗装饰班的班长,在学习期间,任劳任怨,积极配合班主任组织班级的各项工作,经班级全体学员表决,被授予优秀学员。

谢李校是2019年非遗装饰班的学员,他既在陶瓷非遗项目传承中有较好成绩,又具有突出营销能力。他是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龙泉青瓷烧制技艺”生产性保护基地和孙坑窑龙泉青瓷传习研究所的一员,长期致力于“龙泉青瓷烧制技艺”这一非遗项目的传承、创新、生产以及龙泉青瓷的营销工作。

7:孙坑窑传习所

到达目的地后,该学员首先带领我们参观了其师傅蒋同磊大师展厅,这里陈列着他师傅从业以来创作的精品、部分国外陶艺家创作的陶艺作品以及他的代表作。谢李校针对展厅的作品从工艺到成型再到作品寓意等方面给我们一一做了介绍,体现了他专业素养,也让我们对龙泉青瓷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开拓了我们回访人员的眼界。

8:参观蒋同磊大师展厅

接着,谢李校带领我们前往厂区生产车间,在这里我们更直观地了解龙泉青瓷的生产工艺,感受千年青瓷文化的魅力。“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陶瓷类唯一的世界非遗。我们这里的生产也是由最初的家庭式小作坊逐步发展到今天的规模,这个得益于师傅蒋同磊的长远规划,也得益于产品的不断创新和品质。”谢李校把我们带到成型车间给我们介绍说“这些大哥大姐之前都是下岗工人,当初家庭经济都不太好,师傅积极响应政府号召,把他们招进厂里,给他们再就业的机会,他们不但有了可观的收入,现在还成了厂里的骨干力量。”

“通过在陶大为其一个月的非遗培训,从理论知识、动手实践和眼界开拓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对于培训的收获,谢李校如是说。“在龙泉青瓷产区,所有从业人员一般只接触龙泉青瓷,对于其他产瓷区的陶瓷了解很少,通过这次理论课程学习,真正意义上懂得了中国陶瓷艺术的博大精深,通过和全国各个产瓷区学员的交流,也基本了解了各个产瓷区陶瓷工艺区别。实践课程让我掌握了更多的陶瓷制作技法,目前也能将一些技法运用到龙泉青瓷上,取长补短,相得益彰。参观考察让我们开拓了眼界,除了对景德镇陶瓷博物馆、各类遗址的认识,课后组织的同学工作室互访收益也很大,景德镇陶瓷之所以全球闻名,除了工艺复杂,与其分工明确,做工精细是分不开的,这是龙泉乃至其他窑口需要学习的地方。”谢李校还告诉我们,培训学习让他更加注重思考,善于挖掘文化内涵,能较好地将学习到的知识与当前国家政治主题做结合。根据“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结合在景德镇陶瓷大学学习的技法,创作了“绿水青山”青瓷雕塑,深受市场的青睐。

9:谢李校工作现场

    回访期间,谢李校正在做一件意义重大的事情,参与顾家集团艺术品中心举办的“毕加索原作艺术品大展”,其中致敬毕加索展区展示的是谢李校联合其师傅蒋同磊的作品。通过与本次展会的合作,获得用龙泉青瓷制作毕加索相关艺术衍生品的授权,有了这个平台,可以更好地展示龙泉青瓷,向国际推荐龙泉青瓷。

10:致敬毕加索展区现场



地址:景德镇陶瓷大学 邮编:333000 电话:0798-8493799 0798-8499721
Copyright © 2021-2025 景德镇陶瓷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版权所有 ICP 798EC